關于虹膜識別相關知識
眼球前部含色素的環形薄膜,由結締組織細胞、肌纖維等構成,當中是瞳孔。眼珠的顏色是由虹膜所含色素的多少決定的。 內含兩層作用相反的平滑肌,使之在弱光下收縮(使瞳孔放大,到達視網膜的光量增加),在強光下舒張(使瞳孔縮小)。
解疑
虹膜解開身份證明的疑惑
在未來的世界里,我們不再需要隨身攜帶身份證明文件,因為眼睛虹膜測試系統將會全面普及。只要利用激光儀掃一掃你的虹膜,便可即時確認你的身份。你還可以利用這種系統在家中發布各種指令;出外購物亦不需帶現金或信用卡;甚至處理各種商貿業務或出外遠行也一掃了之。
要享受這種方便,你就得放棄個人隱私,因為你所作的任何交易,均會被電腦記錄在案,并且有可能被別人竊取。
人類眼睛的虹膜與手指紋一樣,是獨一無二的。正因為這樣英國劍橋大學的約翰•多曼博士便發明了虹膜身份測定技術。簡單地說,虹膜測定技術是將虹膜的外觀特征轉化為512比特的虹膜密碼,再儲存在模板內備作確認。
一個虹膜大約有266個單位的讀取點,而其他傳統生物測定技術只能讀取13-16個單位。這肯定了虹膜測定的精確程度。此外,使用此技術非常方便,掃描過程只約1分鐘。現時,英美已開始把這種身份確認技術用于銀行提款機。只在提款機上安裝虹膜測定相機,銀行便能瞬間確認使用者的身份,保證使用者的密碼無法被竊取。
虹膜解開生命健康的疑惑
虹膜整體觀念以陰陽為傳導:中醫講“陰陽”。指的是生命運動的整體及其存在和延續的規律,互存互補用在人體組織器官都具陰陽共存,共功能上也是陰陽互補,“人身有形,不離陰陽”用在眼的生理上分析,則黑睛為陰,白睛為陽,內為陽氣所注,外為陰氣所屬。互動互制用在解釋人體整體。功能上是形神合一,有其內,必有其外,內外表現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用在眼的觀察上則(陽)氣行則(陰)血行,“氣滯則血凝;氣不營則目不合”“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為醫之道,此乃中醫之根本大法也。
觀念的傳導
虹膜整體觀念以氣血為傳導
虹膜整體觀念以血氣為傳導,中醫目與五臟六腑之間,不僅僅是限于心和肝,而且與整個五臟六腑都有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與經絡的“介質”傳導,將目與五臟六腑關系概括為“目者心之使也,目者五臟六腑也,營衛魂魄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五臟六腑盡上滲于目……命門者目也”故此,虹膜在目中與臟腑生理和病理的整體依存關系有極其精細入微,更加證實了內部與外部整合等一系列的最基本概念,如果我們遵循中醫的基本理論道理,從內外整體的實際出發,那么,在虹膜運用健康上就會順理成章。
虹膜整體觀念以經絡為傳導
中醫在長期觀察和臨床實踐基礎上所獨創的經絡理論,確定有19條經脈為眼與全身保持密切的關系,這些經脈被看作是全身上下、左右、聯絡內外、氣血津液運行以及調解各部分功能的一條隱形通路,是調節人體各個部分功能的完整系統,或者一種聯結并發揮人的整體功能的“介質”,由于在這種“介質”的傳導作用,局部的、外在的心理、生理、病理變化現象,可以反映全身及內在的變化,而全身及內在的心理、生理、病理變化也可以從局部及體表變化現象反映出來,由此可知,眼睛中的虹膜作為全身的一個外在部分,其真正的功能就在其中。所以,虹膜運用將是預防醫學的得力手段,將虹膜作為觀察,人體疾病和健康狀況的一種整體中較完善的診斷方法。
特點
顏色
主要有藍色及褐色,其他顏色都是混合而成。依照顏色可粗略做體質區分,藍色屬酸性體質褐色屬膽汁體質,其他還有虹膜上會出現褐色或異常色素沉淀,根椐出現的部位有不同的意義。
構造
基本可分為絲狀、亞麻布狀、網狀等等,主要是以纖維緊密的程度來區分,越緊密的體質越強壯。此外,纖維出現破洞或異常排列都是病態的表現。
虹膜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色素、血管、平滑肌。虹膜的顏色因含色素的多少和分布的不同而異,一般有黑色、藍色、灰色和棕色等幾種。虹膜內有環繞瞳孔排列的平滑肌,叫縮瞳肌(瞳孔括約肌),以及自瞳孔周圍呈放射狀排列的平滑肌,叫散瞳肌 (瞳孔開大肌)。前者受副交感神經支配,后者受交感神經支配。強光照射眼睛時,瞳孔括約肌收縮,限制光亮進入;線微弱時,瞳孔開大肌放大瞳孔,增加光線進入。正常瞳孔的大小還與年齡、屈光狀態等許多因素有關。1歲以內的乳兒瞳孔最小,以后逐漸增大,青春期以后又逐漸變小。近視眼的瞳孔大于遠視眼。人在疼痛、驚恐時,瞳孔散大,而在睡眠時,瞳孔縮小。 [3]
顯映現象
一個完美的虹膜顯示出來的是沒有裂縫,沒有坑洞,沒有先天的遺傳弱點,纖維組織也沒有扭曲,沒有沉積,顏色很均勻,如同一塊新的絲綢布。當完美的虹膜出現變化,就表示身體方面的器官有功能性改變或下降,身體出現不協調狀態,就是我們所提到的亞健康。
坑洞:一般來說坑洞越多,體質越差,基因差、遺傳因子相對來說也不是很好,坑洞分為開放型和封閉型兩種,開放型的坑洞較好處理,而封閉型的坑洞反之就較難于治療。
斑塊:經常服用抗生素藥物會產生斑塊,通常斑塊會出現在組織纖維較弱或缺氧的部位;斑塊是平面的,而坑洞是立體的。
裂縫:代表身體的衰退,通常會有疼痛的現象。
線條:代表過敏體質,多為淺白色,新陳代謝循環不良,神經處于緊張狀態。
生物活性: 虹膜是人眼的可見部分,處在鞏膜的保護下,具有極強的生物活性。例如,瞳孔的大小隨光線強弱變化;視物時有不自覺的調節過程;有每秒可達十余次的無意識瞳孔縮放;在人體腦死亡、處于深度昏迷狀態或眼球組織脫離人體時,虹膜組織即完全收縮,出現散瞳現象。這些生物活性與人體生命現象同時存在,共生共息,所以想用照片、錄像、尸體的虹膜代替活體的虹膜圖像都是不可能的,從而保證了生理組織的真實性。
非接觸性:從一定距離即可獲得虹膜數字圖像,無需用戶接觸設備,對人身沒有侵犯,因而容易被公眾接受
唯一性: 唯一性是指每個虹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現形態完全相同的虹膜組織的可能性遠遠低于其他組織。虹膜的纖維組織細節復雜而豐富,并且它的形成與胚胎發生階段該組織局部的物理化學條件有關,具有極大的隨機性,即便使用克隆技術也無法復制某個虹膜。同卵雙胞胎的虹膜紋理信息不同,同一個人左右眼的虹膜紋理都不會相互認同。
穩定性: 虹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極其穩定,出生前(胎兒 7個月時)已經形成,出生6—18個月后定型,此后終身不變. 一般性疾病不會對虹膜組織造成損傷,不會因職業等因素造成磨損。
防偽性: 不可能在對視覺無嚴重影響的情況下用外科手術改變虹膜特征,更不可能將一個人的虹膜組織特征改變得與某個特定對象的特征相同,用照片、錄像、尸體的虹膜代替活體的虹膜圖像都可被被檢驗出來。
虹膜識別是人體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中的最佳選擇
虹膜識別技術
a. 具有最高的唯一性;
b. 具有終身不變性;
c. 具有最強的生物活性;
d. 識別準確性最高;
e. 識別速度最快;
f. 防偽性最強.
虹膜識別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至19世紀80年代。1885年,ALPHONSE BERTILLON將利用生物特征識別個體的思路應用在巴黎的刑事監獄中,當時所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耳朵的大小、腳的長度、虹膜等。